今天看到一则讨论后偶然想到的,似乎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高效地学习。这里说的如何学习,并不是指如何成为天才或过目不忘,而很多人似乎只是对速成技巧感兴趣,对学习的基本规律和持续积累的价值,他们并不是很了解。
最常见的学习方式是跟随课程体系,按部就班地上课、完成作业、参加考试。你作为学生,接受教师的知识传递,其实是在一个结构化系统中逐步积累认知。教师为你提供了经过验证的知识框架,你付出时间和注意力以掌握这些内容。
有的学习者叫自己“做题家”,或“书呆子”,后者带点贬义,前者带点自嘲。传统学习的本质是通过重复和练习逐步掌握知识,从效率的角度看,它往往不是最短路径,但它的优势在于系统性强、风险低——你不需要自己摸索方向,前人已经铺好了路。
按部就班学习并不意味着无法达到高水平。随着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的提升,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发生数量级的变化。即便是同一门学科,初学者和专家的差异也可能高达十倍甚至百倍。
而设计教育系统的人,或者称之为“知识架构者”,可以通过设计课程、学习工具和评价体系,影响成千上万人的学习效果。但他们的责任也更大:需要确保知识的准确性、适用性和公平性。大多数人并不愿意承担这种责任,更倾向于跟随而非创造体系。
学习效果往往与投入程度正相关。深度投入通常带来扎实的掌握,浅尝辄止则容易快速遗忘。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却收获甚少,那么大概率是方法出了问题。
现代教育强调系统性与合作性。学生和教师之间本质上是协作关系,而不是对抗关系。教育不是零和游戏,一个人的进步不必以另一个人的退步为代价。
除了跟随课程学习,还有哪些提升自我的方式?如果你能想到的越多,就越有可能成为一个高效学习者。如果除了上课之外毫无办法,那就很难真正突破认知边界。
我们可以从一个简单的认知模型开始,通常将知识获取分为三类:
第一类为继承性学习,即通过书籍、课程、文献等接收前人总结的知识;
第二类是实践性学习,即在真实场景中通过试错、操作、应用来掌握技能;
第三类是创造性与社交性学习,包括输出内容、与人讨论、教授他人、构建新知识等。
如果你主要通过阅读、听课、看视频来获取信息,那是继承性学习。
如果你是通过动手做项目、实验、实习来巩固认知,那是实践性学习。
如果你是通过写作、演讲、辩论、答疑甚至创作新内容来深化理解,那就属于第三类。
我是在吸收已有知识吗?→ 继承性学习。
我是在通过实践加深理解吗?→ 实践性学习。
我是在输出和传授中重构认知吗?→ 创造性学习。
如果想在课堂之外提升学习效果,普通人最容易入手的是在第三类学习上多做努力。
第三类学习的一个典型特点是通过输出和互动巩固知识、发现盲区、形成体系。比如你能把学到的内容讲给别人听,而他人正好需要有人帮他理解,那么你就可以通过“教”来实现“学”。学习效果的好坏如何衡量?要看理解深度、表达清晰度、能否举一反三,以及是否可持续。
越是知识爆炸的环境,第三类学习越重要。北京、上海的学习者更容易找到输出和碰撞的机会,资源薄弱地区则往往只能停留在第一类学习。
从大的方向说,第三类学习可以包括:写作总结、录制视频、组织读书会、参加辩论、做助教、开发课程……
更具体一点,比如:写学习笔记发在网上、在社群中做分享、为他人答疑、制作学习卡片、绘制思维导图并公开……这个清单也是无限的。
输出和传授,需要梳理与表达的能力。这些能力,课堂中可能教得很少,更多要靠自己主动练习。
有些人并非没有学习能力,他们的问题是,不知道如何学以致用、如何有效输出。
这是因为,大多数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是“输入式教育”,注意力放在“记住多少”而不是“能用多少”,于是抱怨考试无用、学习枯燥、知识过度理论化……
为什么那么多人通过做自媒体反而学得更扎实?因为他们不得不用大众能理解的方式重构知识。输出倒逼输入,学习变成了创造。
想提高学习有效性,一个常见的方法是观察那些学得好的人是怎么做的。他们使用的工具、安排时间的方式、归纳总结的方法,都是值得借鉴的信号。但很多人看到别人分享经验时的第一反应是:“这不适合我”或者“这只是在炫耀”。
不得不说,有时候,思维决定了收获。
身边优秀的学习者,就是活的学习模型。只要你愿意留意,就能从他们身上发现值得尝试的方法,而方法的背后就是提升的机会。
还有哪些提高学习效果的途径?
追踪数据(学习时长、掌握率、输出量)
参与讨论(学习社群、社区、论坛)
反思复盘(错题、困惑、瓶颈)
学习科学(认知理论、记忆规律、行为设计)
直接交流(请教、反馈、合作)
但最关键的是,是否具备主动管理自己学习的心态。没有人天生善于学习,都要靠后天有意识的训练。
说起心态,还要指出两种常见误区:一种是看不起“通过输出学习”的方式,认为学习就应该是安静读书,于是迟迟不愿尝试;另一种是看到别人学习效果好就归因于天赋或资源,却不去分析对方的方法和投入。